日记:2025年5月29日 星期四 晴 气温:27

最近发生了一件小事,挥之不去。

一场平常的项目例会,气氛比往常凝重些。客户发言的语气比平时更紧了一点,说起系统上线后一项功能异常,给他们造成了不少困扰。说话时,声音没有抬高,但句子尾音透出一种耐人寻味的不快。坐在对面的几位,神情略显局促,手指在笔记本边缘轻轻摩擦,像是想起了什么,又不便说。

中间,有人简单做了说明,说这个功能属于新近开发的模块,技术逻辑上确实存在模糊地带,可能沟通时也不够充分。语气平和克制,听得出来,是试图为团队争取理解。但更高层的一位,随后接过话,语气冷静,说:“是某个执行人没理解到位,内部我们会严肃处理。”话语不重,却像落地的杯子,砸出碎裂的声音。客户点了点头,似乎满意。会就此继续,表面恢复平静。

事后,并没有人就那句话展开讨论,但空气里仿佛多了一层看不见的膜。那些原本乐意说笑的人,开始选择沉默。那位被“轻描淡写”提及的执行者,后来在我经过他工位时,还低头在敲代码,但指节的用力让我觉得,那每一下,似乎都带着某种自我确认的痛感。

我其实不想评论这件事,但回家路上脑海却一遍遍回放那个场景。事情过去了,却像鞋子里混进一粒沙,不痛,但始终别扭。于是打开电脑,想把它写下来,记录一下这个时代常见、却不那么容易说清的“角色感”。

在合作关系里,领导人往往是客户的第一个信任入口,也是团队的最后一道防火墙。这不是修辞,而是现实。

客户并不关心我们团队每个人的履历、能力、情绪,他们只想知道一件事:你们是不是可以把这事办好。如果可以,那是谁做的、怎么做的,都是细节;如果不行,那是谁的错、为什么错,也都只是后话。他们要的,是眼下的问题能否被接住、化解、止损。

可问题恰恰在于:**接住问题的人,往往不是出问题的人。**站在团队最前排的人,那个说“我们来处理”的人,其实常常什么都没写、什么都没画、什么都没提。可他得说“我们”。

“我们”,这两个字,是荣誉的共享,也是责任的溶解。有人愿意用“我们”来化解风险,有人却更喜欢用“他”来割裂风险。

我不是说,每个领导都该替属下遮风挡雨,事事亲力亲为。但至少,在外部世界面前,尤其是面对客户时,一个团队要保持基本的尊严和整体性。出了问题,就说“我们出了问题”,而不是“他犯了错”。这种语言的选择,看似只是修辞,其实是文化。

就像船遇暗礁时,船长第一反应不能是告诉乘客“是某个船员航线算错了”,而是说“我们会立即修复,请保持冷静”。如果一艘船在每次撞礁时,船长都要先问责船员、清算责任,那么别说下属,乘客也会失去安全感。

真正的领导,是那种在风雨中站在甲板最前端的人,不是永远正确的人,而是肯“站着”的人。哪怕知道错误的源头,也选择暂且藏在内心,待风停浪息,再回头检视。而不是在浪涌上来时,把责任往身后抛。

当然,我也理解有些人为什么选择在外部场合“区分责任”。他们怕背锅、怕丢信誉、怕被上级追责。他们以为划清责任可以自保,却不知这种自保的方式,其实已经在一点点耗损团队的信任库存。

信任这种东西,看不见摸不着,但它能支撑团队度过一次次灰暗时刻。可一旦失去,就很难重建。当下属开始怀疑领导是否会在关键时刻把自己推到前台,那种微妙的不安会迅速蔓延,最终变成一种“防御性配合”。

我曾听人说,团队之所以能战斗,不是因为任务清晰、KPI明确,而是因为有人在前方扛着、有人在后方信着。这是一种双向奔赴的默契,不签合同,不写文档,但一旦丢了,就再难召回。

所以,我想,如果有一天,我也要站在那个位置——在客户与团队之间、在问题与解决之间、在责任与信任之间——我希望自己至少能做到几件事:

在外部,能沉着、能承压、不轻易拆解责任给某个人。哪怕内心明白问题在哪里,也愿意用“我们”来承担,因为团队是我带的。

在内部,能公允、能厘清、不回避反思与追责。不是纵容错误,而是在正确的时间、正确的方式下去修正,而不是在外人面前亮出伤口。

更重要的是,要敢于建立一套信任机制——让大家知道,在风暴来临时,我会在前面;等天晴了,我们一起看问题在哪。

这个时代对领导人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,不只是能力,更是人格。那种只会安排任务、不敢担当的管理者,已经慢慢被淘汰;而真正被认可的,是那些有原则、有温度、在关键时刻撑得住的人。

这并不容易。我知道。有时候,语言都要掂量着说,面子要给、情绪要稳、局面要控,最后还要交结果。但我始终相信:越是艰难的时候,越能显出一个人的风骨。

今天不打算把这些话告诉谁,也不打算分享出去。就写在这里,算是一种自我对话,也算是对未来某个可能的自己的提醒。

愿我们每一次做选择时,能不忘那份初心:不卑不亢,对外有担当;不欺不瞒,对内有边界。

这样走下去,路可能不会快,但也许会更稳。

本文作者:Samjoe Yang

本文链接: https://need.uno/ri-ji-2025-nian-5-yue-29-ri-xing-qi-si-qing-qi-wen-27/

版权声明:本作品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-相同方式共享 4.0 国际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。

评论